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23年1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由于无法做到“说真话”,这家知名人文杂志编辑部宣布集体退出

戏剧与影视评论 笑谈学术界 2023-01-02 10:57 Posted on 山西


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杂志

    南大编辑部退出公告


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杂志于2014年7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携手创办,迄今已经出版51期。

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负责本刊的全部编辑工作。9年前,我们发誓,以“现代化”和“说真话”作为我们的办刊宗旨;倘不能坚持这6个字的宗旨,多一份戏剧影视艺术的杂志,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。

所谓“现代化”,就是用人类走出中世纪,进入现代世纪以后的戏剧观念评价和分析当代中外戏剧(影视)创作,像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和上世纪80年代“思想解放”运动那样沟通中国戏剧(影视)与世界戏剧(影视),推动中国戏剧(影视)汇入世界现代文明。

所谓“说真话”,就是只说自己真正相信的话,不为权力或金钱说自己其实并不真信的话。

9年来,我们一直不满意于自己的工作,一直感觉到力不从心,一直期盼着未来某一天我们或许能够做得更好一些。唯有一点我们对自己还算满意,那就是,守住了“现代化”的原则和“说真话”的底线。

也许就因为这6个字,我们赢得了本专业一些年轻学者的信任,他们成为我们基本的撰稿人,使得我们杂志成为拥有最年轻作者队伍的戏剧与影视期刊;也许还是因为这6个字,我们赢得了众多年轻的戏剧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学子的信任,我们的读者队伍也是戏剧类期刊中最年轻和最庞大的。

但是,我们现在对我们的所谓宗旨,也就是这6个字,产生了深刻的困惑,我们失去了曾有的信心,需要停下脚步去再学习和再思考。我们主动向中国戏剧出版社提出了退出。

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第51期,也就是今年第6期杂志,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编辑的本刊最后一期。在此,我们郑重地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9年来的信任与支持,感谢我们杂志所有撰稿人的奉献,尤其是感谢我们5万读者的青眼与谬爱!

岁末了,祝朋友们新年愉快!让我们珍爱自己,等待春暖花开。


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南大编辑部


全文见链接——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杂志南大编辑部退出公告

——这四部传记,往往成为人们理解百年中国历史的首选——


什么才是20 世纪中国历史书写最好的著作?
相比专业史书,文学往往更能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。正如这四部作品——钧的四卷回忆录,齐邦媛的《巨流河》,沈亦云《亦云回忆》,黄仁宇《黄河青山》,往往成为人们理解民国以来百年中国历史的首选。
为什么会如此?王鼎钧的一段话可以作为答案:文学作品要发乎情,历史家则不必费太多精神料理个人感情,不管是一家哭、一路哭,哭声对历史家并不重要。而文学家谛听哭声,陪伴啼哭的人,或者与之同声一哭……
他们无一例外,都是从大陆到台湾、海外,从民国一路走来,在“流亡”中见证了一个动荡的时代。齐邦媛认为:“我们这一批人,两代退居海隅,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,因为我们心灵自由,终能用文学留见证。”


特别推荐“文学与历史:四个人的百年中国”系列,从个人与文学的见证中,触摸一个更为真实的百年中国。

沈亦云《亦云回忆》了解黄郛无可替代的史料



黄仁宇《黄河青山》从人生失败中升华出的大历史观



齐邦媛《巨流河》,整个中国颠沛流离的缩影



王鼎钧《王鼎钧回忆录》,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、生死流转


......


大人物属于历史,小人物属于文学;历史关心一路哭,文学关心一家哭;历史记得一将功成,文学记得万骨枯;历史歌颂“车同轨书同文”,文学想象有“不得见者三十六年”;尊重历史,更需文学的热爱。


沈亦云、黄仁宇、齐邦媛和王鼎钧,他们的人生和回忆串联起的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迹,更多的是20世纪历史的一系列剧变;他们的回忆录因此不仅仅是“个人史”,而是饱含20世纪中国人的颠沛与流转。
读这些书,不但可以发现别处看不到的很多“史实”,更能收获一份充满历史温情的悲伤与感动。从他们的回忆文字中,看到的不再是历史干枯的骨架,而是有血有肉的“历史的真实”。唯其真实,所以感人。
沈亦云女士已于1971年11月在美国去世;黄仁宇先生也于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。而齐邦媛女士和王鼎钧先生则仍在世,齐邦媛生于1924年,王鼎钧生于1925年,他们如今已有近百岁高龄,因此他们真的走过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。这样对历史的独特见证,后世恐怕难以再有。
为此, 再次诚荐“文学与历史:四个人的百年中国”。
四位历史见证者的回忆录不仅内容真实,文笔也俱是出奇的好,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,读者可在畅快的阅读中体验近百年的中国历史。
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(含独家好书)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